狗狗为什么要阉割?
动物被阉割,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其经济价值,如马、猪等家畜需要定期配种才能保持繁殖力,在交配时又容易出现打架斗殴的情况而伤害生命,因此为了保留更多的种用价值而进行阉割;牛等反刍类动物因长期食用草料,肠道微生物菌群不健全,而公牛的瘤胃中特有的微生物能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是奶牛重要的饲料替代品,因此在生产上也会对公牛进行阉割,以保留更多生产性能。 猫作为家犬驯化而来的宠物,同样具有较高的经济意义。首先,从繁殖角度来说,母猫每胎可以产2~5仔,而公猫每年可发情多次,若放任不管,一对成年母猫一年就可以生下近100只小猫,但这一过程会带来很多麻烦:一是容易感染传染病,二是由于小猫的存活率不高以及未做绝育的小猫可能引发家庭矛盾而导致伤人,三是小猫成年后继续交配可能会导致基因退化等问题。其次,虽然猫咪可以进行自繁自养,但由于纯种猫的外貌特征相对较稳定,一旦繁育出品种优良的猫咪,会很快在市场上流通并受到广泛欢迎,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因此纯种猫往往会被进行反复交配,用于提高繁殖量,这也导致部分猫咪患上生殖系统的疾病风险大大增加。
对于猫狗这些宠物而言,除了追求数量之外,还要保证品种质量,所以常常需要进行阉割处理,且这一操作已经十分成熟,手术风险不大,恢复良好后也不会影响寿命与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结扎法和切除法两种,前者适合体型较小的宠物,操作简单,创伤较小,但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后者适用于体型较大的动物,一次性的切除能够一劳永逸,但是手术过程中需要打开腹腔,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同时术后也可能出现出血性休克或尿潴留等情况。还有比较新式的手术方式——输精管绝育术(TUB),该技术相较于结扎相比不会复发,但是手术难度大,需要在显微镜下完成,并且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所以一般不推荐使用。
其实阉割的目的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也减少了流浪动物的基数。根据我国2020年6月发布的《中国流浪猫现状报告》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中的流浪猫数量已经达到了1.97亿只。这些流浪猫不仅会造成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对人类社会的威胁,还会传播狂犬病等多种传染性疾病,影响国民的身心健康。而且,流浪猫还常常抢夺宠物口粮,给饲养人带来困扰。据调查,我国大约有43%的城市居民认为流浪猫狗应该被绝育或者安乐死! 当然,也有人提出“如果将阉割作为一种爱猫爱狗的表现,那么爱猫协会与爱狗协会岂不是成了虐待动物的组织了么”?事实上,无论是结扎还是切睾丸,都是为了让它们减少发病的概率甚至是避免死亡,是对动物生命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