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打针怎么会结血痂?
先上结论。 所谓的“结痂”,其实是注射药物后,药物刺激血管,使血液回流到皮肤表面所致。通常来说,“结痂”会在数小时后自然脱落,不需要特殊的处理。但如果长时间不脱落,也可以考虑清洗掉。 下面来详细说说这个“结痂”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为什么要洗掉它。
首先,我们要知道,给动物注射药物的时候,药物进入到血液循环的过程是非常快速的(相对人体注射进体内药物来说)。一般来说,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再到达作用部位起效,整个过程都是在几分钟之内完成。当然这也取决于所用药物的类型、药物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以及动物本身的耐受情况。 而所谓的“结痂”,实际上是指药物刺激皮肤后,使得皮下和肌肉内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从而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1]-[5]。此时,药物虽已发挥作用,但机体并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加以应对,故需要再次注射以加强疗效。而多次注射势必会导致机体反复出现炎性反应。
如果每次注射后的炎性反应都能够及时消退,那么自然最好不过。然而很多时候,这种炎性反应是不可控的。例如,在使用组织胺类药物(如克仑特罗、沙丁胺醇等)时就有可能出现这种问题;又比如说在狂犬病疫苗初免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局部红肿、硬结等情况也是由免疫反应引发的[6]。这些不可避免的免疫反应虽然各有不同,但在临床上都会导致同一个结果——动物出现不适的症状,主人对此感到担心,并寻求消除或缓解的办法。而所谓的“结痂”正是为了减轻宠物的不适感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之一。 既然“结痂”只是一种暂时性的临床表现,那为什么还要刻意去洗掉它呢?这主要是因为,有些药物若是长期附着于犬猫的皮肤表面,有可能会发生毒性的积聚。
举个例子,盐酸异丙嗪是一种常用的抗过敏药,若给它长期使用,那么它就有可能蓄积在动物的体内。而一旦浓度升高,超过了该药的半衰期,就会通过肾脏被排出体外,在尿液中呈现出淡黄色结晶状,也就是所谓的“结痂”。这种结晶一旦形成,会持续较长时间才能逐渐消散,若未及时清除,则有可能导致药物中毒。对于已经形成的“结痂”,应及时清洗,不可大意。
说了这么多,“结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注射药物的部位?又如何去除它呢?其实,这个“结痂”啊,其实就是药物刺激机体后出现的正常反应。只不过由于皮肤表面的褶皱较多,药物易沉积于此,所以看起来像个小痂皮而已。就像有些人染发后,在头发尖会出现白色结晶,即使用清水洗净,过不了多久又会重新出现。其实,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