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疫苗有必要么?
首先明确一点:弓形虫疫苗目前没有,因为还没有研发出有效疫苗;但是可以注射疫苗来预防。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虫,最初由德国科学家于1908年从寄生在啮齿目动物肠道内的寄生虫分离得到。它属于寄生虫中的原虫病,没有寄生虫的体外发育阶段,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繁殖。由于它可以引起动物胃肠道的不适、贫血和免疫抑制,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死亡,因此又被称之为“胃肠道病菌”或“饥饿病”(Starvationbacteria)[1][2]。 目前已经发现的弓形虫基因组共有5对染色体,分别编号为1-5。其中1号染色体长度约为60cm,其余4对染色体长度均小于30cm。
根据已发表的4号染色体基因序列,可以利用PCR方法扩增该基因片段,通过测序鉴定结果判断是否感染弓形虫且确定弓形虫基因组型。还可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快速检测包括乳品、饲料、肉类等在内的多种食品样品以及尿液、眼泪液等体液样品,监测人群中的弓形虫感染情况。 弓形虫可以通过直接接种或者间接传染(消化道、呼吸道)等方式进行传播。对于直接接种的实验鼠,5天即可见3%左右的死亡率,而接种7天后所有雄性小鼠全部死亡,雌性小鼠也存活不理想。当病原体在虫媒中循环时,其传播效率可达90%以上。
目前对于弓形虫的防治主要采取药物杀灭体内幼虫及防止再度感染的方法,比如使用阿苯达唑、甲硝唑等药物治疗,但对于孕妇禁用这些药品。还可以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预防弓形虫感染。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弓形虫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了特定的细胞培养模型。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完善和应用,人们终于获得了弓形虫的完整基因组,揭示了更多关于弓形虫与肿瘤之间相互作用的秘密。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以三叉神经痛患者为例,虽然总体弓形虫阳性率仅为25.71%(47/182),但神经纤维瘤患者的弓形虫阳性率却高达73.88%(44/59),提示了弓形虫与神经纤维瘤可能具有共同的致癌机制。[10] 及时治疗弓形虫感染,做好预防措施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