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蝴蝶尾巴是卷起来的?
我们得知道,蝶类的幼虫(毛毛虫)一般都是无脊椎动物中体型较大的一类,成虫的飞行能力也都是一流的水平,这就导致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天敌并不多。 当然,有一些鸟类、兽类会捕食蝶类,还有一些蜘蛛和昆虫也会以蝶类为食。但是,这些生物大多都是以整群的蝶类为攻击目标,而不是挑软柿子捏,因此蝶类进化成有抵抗力的概率其实并不高。
相反,如果一只蝶类发现了危险,它可以很方便地逃离——只要振动羽翼就可以飞走,并且凭借身体灵活,还可以在树间穿行或者垂直落下至安全地点。而且很多蝶类还具有识别颜色的能力,在遇到危险时可以识别是否有天敌存在。所以,一般情况下,只有遇到大型鸟类猛禽、猫科动物,或者特别大的昆虫时,蝴蝶才会真的觉得危险,进而发动防御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快速脱身,蝶类往往会将自己身上带有刺激性的腺体细胞分泌的毒素涂在尾针上。一旦接触到这些有毒的毒囊,敌人的嘴巴就被刺破了,毒液随即注入其中,导致敌人中毒受伤,甚至死亡。 所以,从进化的意义上说,拥有像注射器一样可以推进毒液的尾针,并能够收回腹部的毒腺,其实是没有太大用处的。因为,对于天生具有飞行能力的蝶类而言,它们一般很少会处于完全无助的状态。
而有些物种,比如闪蝶,虽然不具有飞行能力,但可以在地面快速奔跑,或者进入树洞躲避,也能保住性命。所以,拥有收缩功能的毒针与毒腺,对于多数蝶类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反倒是增加了身体的复杂性。于是,这种“多余的”器官最终消失掉了,只剩下一些保留有遗传物质,却无法再表达的基因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