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狗花舌?
这属于民间小曲里常出现的调式,叫“花舌儿”,也叫“转旋” 这种形式很古老,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的描述。而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记载了这种演唱方式,不过把 “花舌儿” 称为 “抹拨”(注1)
关于这种唱法的特点,清代张廷玉等人撰写的《明史·乐志》中有这样的描述 其实这种演唱方式流传到现在,在一些地区还是能看到的。比如山东、江苏、浙江等地,都有民间音乐工作者对这种唱法的整理和研究。
当然,这些资料都是来自官方或者专业领域,我想说一下自己身边看到的情况。 我家在鲁西南,这里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而中原官话是普遍有入声的,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方言跟古汉语的保留情况要好于其他方言区。
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爷爷和叔伯们聊天的时候说到 “一刮拉思(三声)窝子”、“一哈乌儿(二声)马”之类的话,他们说的是当地土话,意思是 “一刮拉丝(三声)窝子”“一夹乌儿马”。其中 “刮拉”的音就是根据 《明史·乐志》里提到的 “刮若雷风” 而发的音。而“哈乌儿”则是“遏住”的意思, “哈”的发音来源于唐宋时期的 “遏音hā”(与今天普通话用法不同),可见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
我小的时候还常听爷爷给我讲故事,用当地土话讲就是 “夜黑家(晚上)门楼没上闩,来个毛驴(人)蹲着。”故事的内容是 “王婆骂鸭”,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卖油翁因为误伤了别人家的鸭子而被寡妇王婆责骂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几乎人人都知道。而这故事最早的记载就是唐五代时期冯贽所著的《兰苕馆外纪·卷二十一·俚谚》中的 “王婆骂鸭”—— 可见这种现象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